日期:2011年03月15日 來源:admin 瀏覽:8921次
日前,美國《今日心理學》雜志評選出了“2010年度十大心理學發(fā)現(xiàn)”,我們不妨關注一下心理學界去年的“大事記”。
1 電腦是把“雙刃劍”
數(shù)字時代,電腦游戲成了很多人的休閑伙伴。玩游戲好不好?心理學家爭論不休。2010年3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指出,有“打打殺殺”等暴力情節(jié)的游戲會讓人滋生暴力傾向。2010年4月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玩PSP游戲機的孩子,學習成績普遍下降。但是,還有科學家發(fā)現(xiàn),打游戲,尤其是動作類游戲可以讓人反應更靈活,是很好的反應能力和準確性訓練方法;《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還有一篇文章指出,玩游戲會讓人心腸好、更熱心。
看來,電腦游戲還真是把“雙刃劍”?。∨紶栂膊o大礙,但切記不可玩物喪志。
2 出國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該不該出國?心理學研究告訴你。2010年6月,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心理學教授米歇爾•蓋爾范德等人發(fā)現(xiàn),與其他文化的人群進行接觸,會提高人們的談判能力。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3位心理學家同樣發(fā)現(xiàn),旅居國外,學習并吸收外國文化,能幫你打開一種全新的思路,從而增強創(chuàng)造力。他們提出了“文商”(文化商數(shù)CQ)這一概念,并發(fā)現(xiàn)CQ在國際談判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句話果然沒有說錯,為了讓大腦更靈光,有機會還是出國“鍍鍍金”吧!
3 沖動讓人不理智
我們常說“距離產(chǎn)生美”,“距離”到底能變出什么魔法呢?2010年7月,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阿加姆•特羅普和美國特拉維夫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尼拉•利伯曼提出“建構水平理論”的說法。他們指出,制造一點“心理距離”,比如想買手機時別馬上掏錢,過幾天再決定,會讓你更抽象地思考,抓住如“通話質(zhì)量好不好”這種主要矛盾,而避開如“鈴聲好不好聽、顏色好不好看”等細節(jié)問題和感性的干擾,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當然,過度理性可能變得固執(zhí)呆板,因此,“距離”適中,才能英明決策。
4 廣告真的不白做
如今的世界,廣告滿天飛。無論看電視、看報紙、聽廣播、上網(wǎng)……廣告簡直無孔不入。你可能覺得廣告只能宣傳商品,買東西時,大腦自會有個“管家”讓自己理性消費。而2010年8月,加拿大瑞爾森大學經(jīng)濟學副教授梅勒妮•鄧普斯等人發(fā)表在《消費者研究》上的文章表明,給某一商品“戴高帽”,會激活大腦愉快的情感反射,讓你不由自主地對它產(chǎn)生好印象,而忽略其真實的質(zhì)量。即使你知道它品質(zhì)一般時,也會屈服于廣告的效應,這一過程被稱做“情感調(diào)節(jié)”,也叫“移情”,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就是典型的例子。
原來,廣告商們早就開始使用這種神奇的力量,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購物選擇了!
5 花錢過程添開心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對于這句“至理名言”,心理學家們也力求證實金錢和快樂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關聯(lián)。經(jīng)過多年研究,如今終于看到一絲曙光。
2010年7月,美國蓋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項大規(guī)模調(diào)查結果,這項涉及132個國家13.6萬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金錢能改善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滿意度,但對日常情緒的影響極小,這種聯(lián)系與性別、年齡和社會階層等因素無關。隨后,英國沃里克大學和卡迪夫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幸福感并不在于金錢的絕對值,而是與身邊的人相比,是不是比他們掙得要多。此外,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崔維斯•卡特和湯姆•基洛維奇發(fā)現(xiàn),與花錢買到的東西相比,花錢的經(jīng)歷其實更讓人開心。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則發(fā)現(xiàn),花錢買禮物送人或者捐款做善事,不僅能讓人更快樂,還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原來,金錢與快樂還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難免沾點“銅臭味”了。努力賺錢改善生活質(zhì)量無可厚非,但“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鉆到錢眼里,就得不償失了!
6 唱首歌恢復記憶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明明演講稿已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上了臺卻卡住了。越到關鍵時刻,越容易出“狀況”,真的是太緊張了嗎?2010年9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西漢•貝洛克在《窒息》一書中指出,大腦“卡殼”的秘密在于“內(nèi)存”不夠!緊張、焦慮等情緒會存在“工作記憶”這個“內(nèi)存”里,太緊張了,不良情緒把“內(nèi)存”裝滿,原本儲存在大腦里的其它資源,自然沒有空間提取出來了。
因此,重要時刻來臨前,最好深呼吸,哼哼小調(diào)、唱個歌,把大腦內(nèi)存清空一下。
7 有自信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傳至今,而很多人認為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天生的、無法培養(yǎng)的。2010年10月,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等人發(fā)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堅信自己擁有強大的心理潛能,并勇于挖掘,會激發(fā)頑強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里更有“韌勁”,從而可以更冷靜地面對偏見、傷害和挫折,最終一步步贏得成功。
看來,“有志者”真能“事竟成”,心情消沉時,不妨大聲對自己說:“我能!”
8 “貼標簽”影響判斷
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2010年11月,美國里海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阿曼達•布蘭登和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蘇珊•吉爾曼發(fā)表在《認知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也有這個毛病。一旦我們把一個事物歸到某一類,即使沒有親眼見到,也會把這一類物品的特點強加到它身上,比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獨生子女問題多”、“有錢人不靠譜”。研究者稱之為“刻板印象”,這說明我們的大腦也會“偷懶”,想找捷徑去認識世界,而“分類”是最便捷的判斷方法。殊不知,生活中很多偏見和歧視正是由于輕易“貼標簽”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