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年03月11日 來源:admin 瀏覽:8201次
心理活動的正常與異常之間,沒有嚴格的界線,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異常,唯一的辦法是將其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表現放在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并與正常行為進行比較,還應同這個人的慣常表現和個性特征來對比,這樣才能發(fā)現問題,確定心理正常與否。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正常,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1、內省經驗標準:這是從個人經驗出發(fā)進行判斷。一方面是心理異常者本人的判斷。心理異常會使人產生許多不適,如情緒緊張、焦慮、恐懼、行為上過分消極被動,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受諸多不適的困擾,心理異常者會自認為有病,需要尋求幫助。但并不是每個心理異常者都有主觀不適。像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對疾病的認識能力,不認為自己有病,有的也沒有感到有何不適,所以單憑個人經驗還是不夠,應結合其它標準來判斷。另一方面是醫(yī)生的主觀判斷,醫(yī)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有關心理異常知識和經驗來判斷病人心理是否正常,經過良好醫(yī)學訓練的醫(yī)生一般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病人的心理是否正常。
2、社會適應標準: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遵從一些社會準則或規(guī)范。比如風俗、習慣、社會潮流、道德標準等都左右著個人的言行。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符合社會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就會被認為是正常的,否則就是異常。從這個標準來看,一個人是否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順利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承擔各種社會責任和義務都是心理正常與否的標準。心理異常者往往脫離社會,行為怪異,難以被人理解,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活。
3、醫(yī)學標準:是從軀體的角度考察心理異常。醫(yī)學家普遍認為某些心理異常有其軀體改變的原因。例如抑郁癥和大腦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減少有關。許多軀體疾病都伴隨著心理異常,如腦中風后、心肌梗塞后、糖尿病后期、甚至婦女分娩后都會伴發(fā)心理異常。找到這些軀體病變的依據,便可作為確定心理異常的標準,這項標準比較局限,大部份心理異常目前還都未發(fā)現有器質性改變的原因。